百團大戰(八路軍與日軍在華北地區的戰役)
戰役背景

百團大戰是中國抗日戰爭期間,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在華北地區對日軍發動的一次大規模進攻戰役。該戰役發生於1940年8月至12月,正值抗日戰爭相持階段。當時日軍在華北推行"囚籠政策",大量修建鐵路、公路和碉堡,企圖分割包圍抗日根據地。為打破日軍封鎖,鼓舞全國抗戰士氣,八路軍總部決定發動此次大規模破襲戰。
戰役名稱由來
"百團大戰"這一名稱並非戰前計劃,而是在戰役打響後由八路軍總司令朱德和副總司令彭德懷根據實際參戰部隊數量所命名。最初預計參戰部隊約為22個團,但隨著戰役發展,實際參戰兵力達到105個團(據八路軍總部1940年12月10日的戰績總結),故稱"百團大戰"。
主要指揮官
八路軍方面:
總指揮:朱德(八路軍總司令)
前線總指揮:彭德懷(八路軍副總司令)
參謀長:左權(八路軍副參謀長)
主要將領:劉伯承(129師師長)、聶榮臻(晉察冀軍區司令員)、賀龍(120師師長)等
日軍方面:
華北方面軍司令官:多田駿
駐蒙軍司令官:岡部直三郎
第1軍司令官:筱塚義男
戰役經過
百團大戰歷時三個半月,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交通總破襲戰(1940年8月20日-9月10日)
八路軍集中優勢兵力,對正太鐵路全線及同蒲、平漢、津浦、北寧、平綏、白晉等鐵路和主要公路展開大規模破襲。重點摧毀了正太鐵路三分之二以上路段,使華北主要交通線陷於癱瘓。
第二階段:攻堅戰(1940年9月22日-10月上旬)
八路軍轉向攻取日軍深入根據地的據點和縣城,主要戰役包括:
晉察冀軍區的淶靈戰役
129師的榆遼戰役
120師的同蒲路北段破襲戰
第三階段:反"掃蕩"作戰(1940年10月6日-12月5日)
日軍調集重兵對根據地進行報復性"掃蕩",八路軍轉入防禦作戰,成功粉碎了日軍的多路進攻。
主要戰果
根據八路軍總部1940年12月10日公布的戰績:
斃傷日軍20,645人、偽軍5,155人
俘虜日軍281人、偽軍18,407人
破壞鐵路474公里、公路1,502公里
摧毀橋樑213座、車站37個
繳獲大量武器裝備和軍用物資
戰役意義
軍事意義:沉重打擊了日軍在華北的"囚籠政策",遲滯了日軍南進計劃。
政治意義:鼓舞了全國軍民抗戰信心,提高了共產黨和八路軍的聲望。
國際影響:向世界展示了中國抗戰的決心,獲得了國際輿論的同情和支持。
歷史評價
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中八路軍發動的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戰略性進攻戰役。毛澤東曾評價:"百團大戰的勝利,對於全國抗戰形勢的轉變起了重大作用。"但戰後也引發了一些爭議,主要是關於戰役暴露了八路軍實力,導致日軍加強對華北根據地的"掃蕩"。
紀念與影響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多處建立了百團大戰紀念碑和紀念館,其中以山西陽泉的百團大戰紀念館最為著名。該戰役被視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游擊戰爭的重要典範,在抗日戰爭史和中國軍事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上一篇 瓊脂(食品加工用料) 下一篇 秀女(清制八旗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