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達百科  > 所屬分類  >  百科   
[0]

跑路

目錄

定義與概念

跑路跑路

「跑路」一詞在華語社會中泛指因債務糾紛、法律問題或其他緊急情況而被迫逃離原居地的行為。此詞帶有負面意涵,通常與逃避責任相關,常見於經濟犯罪或債務人失聯的情況。


詞源與演變

該詞起源於閩南語「走路」(tsáu-lōo),原意為「逃跑」,後經語言演變融入國語詞彙。在台灣與香港地區,「跑路」一詞自1970年代起廣泛使用,現已成為華語圈通用俚語。


常見類型

  1. 債務逃避型:因無力償還高利貸、銀行貸款或民間借貸而潛逃

  2. 法律規避型:涉及刑事案件或民事糾紛為躲避司法調查而出逃

  3. 經濟犯罪型:企業主捲款潛逃或進行詐騙後失蹤

  4. 特殊情況型:包括躲避暴力威脅或政治迫害等非自願性逃離


社會影響

  • 破壞商業信用體系,增加社會交易成本

  • 導致債權人重大經濟損失,可能引發連鎖債務危機

  • 部分案例涉及員工薪資拖欠,影響勞動權益

  • 大型企業跑路可能衝擊金融市場穩定


法律後果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相關行為可能涉及:

  • 第193條「貸款詐騙罪」

  • 第224條「合同詐騙罪」

  • 第276條之一「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罪」

  • 第313條「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


預防措施

  1. 金融機構:加強貸前審查,建立風險預警機制

  2. 投資者:進行盡職調查,避免高回報陷阱

  3. 雇員:關注企業經營狀況,及時主張勞動權益

  4. 政府:完善信用信息系統,加強跨部門監管協作


著名案例

  • 2008年中國商人黃光裕涉嫌經濟犯罪後潛逃(後被捕)

  • 2014年台灣胖達人麵包香精詐騙案負責人潛逃海外

  • 2017年中國快鹿集團非法集資案主要嫌疑人外逃


文化延伸

在影視作品中,「跑路」常被戲劇化處理,如香港電影《阿郎的故事》、台灣電視劇《夜市人生》等均有相關情節,反映社會對該現象的複雜態度。

注:本文內容參考公開資料整理,具體法律問題請諮詢專業人士。

附件列表


0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上一篇 諡號    下一篇 跳頻

標簽

暫無標簽

同義詞

暫無同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