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士(科舉考試最高等級)
進士概論

進士是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最高等級的功名,始於隋朝,確立於唐朝,完備於宋朝,延續至清末,歷時1300餘年。在科舉體系中,進士位於金字塔頂端,是讀書人通過層層選拔後獲得的最高學術認可和仕途資格。
歷史沿革
隋朝起源
隋煬帝大業元年(605年)首創進士科,標誌著科舉制度正式確立。當時進士科主要考核應試者對儒家經典的掌握程度,每年錄取人數極少,開創了"分科取士"的新選官制度。
唐朝發展
唐代進士科地位逐漸提升:
唐高宗時期確立進士科為常科之首
武則天時期增加殿試環節
錄取人數約每年20-30人
形成"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社會認知
宋朝定型
宋代進士制度趨於完備:
確立"三年一貢舉"制度
形成解試、省試、殿試三級考試體系
創立"進士及第"、"進士出身"等分等制度
推行糊名、謄錄等防弊措施
明清鼎盛
明清時期進士制度達到頂峰:
形成童試、鄉試、會試、殿試四級考試體系
確立"一甲三名"(狀元、榜眼、探花)制度
三年一科成為定製
清代平均每科錄取約250人
考試體系
考試層級
鄉試:在各省舉行,考中者稱舉人
會試:在京城舉行,由禮部主辦,考中者稱貢士
殿試:皇帝親自主持,確定最終進士名次
考試內容
唐代:以詩賦為主,兼考經義
宋代:經義、策論比重增加
明清:以八股文為主要形式,考四書五經義理
考試時間
鄉試:子、卯、午、酉年八月(秋闈)
會試:丑、辰、未、戌年二月(春闈)
殿試:會試後一個月左右
等級劃分
唐代分等
甲第:授從九品上階官職
乙第:授從九品下階官職
宋代分等
進士及第:殿試前五名
進士出身:殿試合格者
同進士出身:殿試成績較次者
明清分等
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
第一名:狀元
第二名:榜眼
第三名:探花
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
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
社會地位
政治特權
直接獲得授官資格(明清一甲直接入翰林院)
優先獲得重要官職任命
享有免除徭役等特權
社會榮耀
姓名刻於國子監進士題名碑
家鄉建立牌坊表彰
享有特殊服飾和禮儀待遇
家族社會地位顯著提升
經濟待遇
獲得豐厚的"旗匾銀"賞賜
任官後享有優厚俸祿
通常獲得土地賞賜或購置能力
著名進士
歷史名人
唐代:韓愈、柳宗元、白居易
宋代:歐陽修、蘇軾、司馬光
明代:張居正、海瑞、于謙
清代:紀曉嵐、曾國藩、李鴻章
科場佳話
連中三元:唐代崔元翰、宋代孫何等15人
父子進士:宋代蘇洵、蘇軾、蘇轍三父子
兄弟進士:明代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
制度影響
政治影響
打破了世族壟斷仕途的局面
為中央集權提供了人才支持
形成了"學而優則仕"的官僚選拔機制
文化影響
促進了儒家思想的傳播
推動了教育事業的發展
形成了獨特的科舉文化現象
社會影響
創造了社會流動的通道
塑造了"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價值觀
影響了東亞其他國家的選官制度
制度終結
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清政府下詔廢除科舉制度,進士稱號隨之成為歷史。最後一科進士考試於1904年舉行,共錄取273名進士,標誌著這一延續千餘年的制度畫上句號。進士制度雖然終結,但其對中國政治、教育和文化的深遠影響至今仍可見痕跡。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