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達百科  > 所屬分類  >  百科   
[0]

即心即佛

目錄

概念起源

即心即佛即心即佛

「即心即佛」是中國禪宗的重要思想,源自大乘佛教經典,後由馬祖道一禪師明確提出。該思想認為眾生本具佛性,心性與佛性無二無別,強調「心」本身就是「佛」,不需向外尋求。


核心內涵

  1. 心佛不二主張眾生的清淨本心即是佛性,迷時為凡夫,悟時即是佛。

  2. 當下具足否定階次修證,認為覺悟不離現前的一念心。

  3. 自力解脫強調不依他力,通過直指本心見性成佛。


經典依據

  • 《觀無量壽經》:「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 《華嚴經》:「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

  • 《六祖壇經》:「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


禪宗發展

  1. 馬祖道一明確提出「即心即佛」作為接引學人的核心話頭,破除對外在佛像的執著。

  2. 後世演變部分禪師為防止學人執著「心」相,又提出「非心非佛」加以對治,形成辯證教學。


實踐方法

  • 直觀本性:通過參究「念佛者是誰」等話頭體認本心。

  • 平常心是道:在日常行住坐臥中保任覺性。

  • 破除二元:超越「心」「佛」名相分別。


思想影響

  1. 成為南宗禪「頓悟」理論的重要基礎。

  2. 影響宋明理學「心即理」思想的形成。

  3. 推動佛教進一步中國化,強調簡易直接的修證路徑。


常見誤解

  • 誤為「放縱妄心」:實指清淨本心而非妄念。

  • 混淆「性修關係」:雖本具佛性仍需悟後起修。


現代意義

提供心理建設的終極依據,主張通過自我覺醒開發內在潛能,與心理學「本自具足」觀念有相通之處。

附件列表


0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標簽

暫無標簽

同義詞

暫無同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