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应原
基本概念

變應原(allergen)是指能夠引起過敏反應的物質,當人體免疫系統對這些物質產生異常反應時,會引發一系列過敏症狀。變應原通常為蛋白質或糖蛋白,廣泛存在於自然環境中,可通過吸入、食入、接觸或注射等方式進入人體。
主要分類
吸入性變應原
花粉:來自樹木、雜草和花卉,具有季節性特徵。
塵蟎:存在於家居灰塵中,其排泄物和屍體是主要過敏原。
黴菌孢子:潮濕環境中易滋生,可通過空氣傳播。
動物皮屑:寵物毛髮、皮屑及唾液中的蛋白質成分。
食入性變應原
常見致敏食物:牛奶、雞蛋、花生、堅果、海鮮、小麥、大豆等。
食品添加劑:如防腐劑、人工色素等化學物質。
接觸性變應原
金屬:鎳、鉻等,常見於首飾或日用品中。
化妝品:香料、防腐劑等成分。
乳膠:手套、避孕套等橡膠製品。
注射性變應原
藥物:青黴素、頭孢類抗生素等。
昆蟲毒液:蜜蜂、黃蜂叮咬後注入的毒液。
致病機制
變應原進入人體後,免疫系統誤判為有害物質,產生特異性IgE抗體。這些抗體與肥大細胞和嗜鹼性粒細胞結合,當再次接觸相同變應原時,細胞釋放組胺、白三烯等炎性介質,導致血管擴張、平滑肌收縮等反應,表現為過敏症狀。
常見疾病
過敏性鼻炎:鼻癢、噴嚏、鼻塞等。
哮喘:氣道收縮引發呼吸困難。
濕疹:皮膚乾燥、紅腫、瘙癢。
過敏性結膜炎:眼紅、流淚、灼熱感。
過敏性休克:血壓驟降、呼吸困難,可危及生命。
檢測方法
皮膚點刺試驗:將變應原提取液滴於皮膚,觀察反應。
血液檢測:測定血清中特異性IgE抗體水平。
斑貼試驗:用於檢測接觸性過敏原。
防治措施
避免接觸
保持室內清潔,減少塵蟎滋生。
避免食用已知致敏食物。
佩戴口罩減少花粉吸入。
藥物治療
抗組胺藥:緩解瘙癢、噴嚏等症狀。
糖皮質激素:抑制免疫反應,減輕炎症。
腎上腺素:用於過敏性休克的急救。
免疫療法
通過逐漸增加變應原劑量,提高患者耐受性,適用於塵蟎、花粉等過敏原。
研究進展
近年來,基因工程技術被用於開發低致敏性變應原製劑,以提高免疫治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此外,微生物組與過敏疾病的關聯也成為研究熱點。
以上內容綜合了變應原的來源、致病原理及防治方法,為過敏性疾病的診療提供參考依據。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