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達百科  > 所屬分類  >  百科   
[0]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目錄

出處與背景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出自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的《誡子書》。這是諸葛亮晚年寫給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旨在教導其修身養性、治學處世的道理。此句凝結了儒家與道家思想,強調內心修養對人生成就的重要性。


原文與釋義

原文摘錄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逐句解釋

  • 「非淡泊無以明志」

    • 「淡泊」指不慕名利、清心寡欲的生活態度。

    • 「明志」即明確志向。整句意為:若不淡泊物質欲望,就無法堅定自己的志向。

  • 「非寧靜無以致遠」

    • 「寧靜」指心境平和、專注沉穩。

    • 「致遠」指達成長遠目標。整句意為:若內心浮躁,就無法實現遠大的抱負。


思想內涵

儒家與道家的融合

  • 儒家思想: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與「明志」「致遠」相呼應。

  • 道家思想:主張「清靜無為」「致虛守靜」,影響「淡泊」「寧靜」的價值觀。

核心價值

  1. 淡泊名利:不被外物所累,才能專注於真正重要的目標。

  2. 寧靜致遠:保持內心平和,方能深謀遠慮、成就大事。


歷史影響與應用

歷代推崇

  • 此句被後世視為處世格言,廣泛用於教育、書法、文學作品中。

  • 明清時期常被懸掛於書齋或廳堂,作為家訓。

現代意義

  • 個人成長:提醒人們在快節奏生活中保持專注與定力。

  • 領導管理:強調冷靜決策與長遠規劃的重要性。


相關文化延伸

書法藝術

此句常被書法家題寫,成為經典的勵志楹聯,如清代書法家林則徐、現代名家啟功均有相關作品。

影視與文學引用

  • 在歷史劇(如《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形象常與此句聯繫,凸顯其智慧與品格。

  • 現代文學、演講中也常引用,作為人生哲理的象徵。


總結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不僅是諸葛亮對兒子的教誨,更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修身養性的至高智慧。它強調內心的澄明與專注,至今仍對個人與社會具有深刻的啟示意義。

附件列表


0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上一篇 霹靂舞(舞蹈種類)    下一篇 非生物因素

標簽

暫無標簽

同義詞

暫無同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