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掖丹霞地貌
地理位置

張掖丹霞地貌位於中國甘肅省張掖市臨澤縣和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境內,地處祁連山北麓。具體位置在東經99°51′-100°30′、北緯38°40′-39°10′之間,總面積約510平方公里。該地貌區距離張掖市區約40公里,交通便利,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景觀節點。
地質成因
張掖丹霞地貌形成於距今約1.35億年至6500萬年的白堊紀時期,主要地質基礎為紅色砂礫岩。其形成過程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沉積階段:白堊紀時期,該地區為內陸盆地,沉積了大量紅色砂礫岩層
抬升階段:新生代以來,受青藏高原隆起影響,地層逐漸抬升
侵蝕階段:長期受流水侵蝕、風化作用和重力崩塌等外營力影響
造型階段:最終形成如今所見的奇特丹霞景觀
地貌特徵
張掖丹霞地貌以其鮮艷的色彩和奇特的地貌形態聞名於世,主要特徵包括:
色彩豐富:呈現紅、黃、橙、綠、白、灰等多種色彩交錯
形態多樣:包括峰叢、石柱、石牆、石窗等地貌類型
規模宏大:連片分布,氣勢磅礴
層理清晰:岩層紋理分明,展現地質歷史變遷
主要景區
張掖丹霞地貌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景區:
七彩丹霞景區
最為著名的核心景區,以色彩斑斕著稱,面積約200平方公里
冰溝丹霞景區
以險峻奇特著稱,有"赤壁千仞"的壯觀景象
肅南丹霞景區
裕固族文化與丹霞地貌相結合的特色區域
康樂草原丹霞
草原與丹霞相結合的特殊景觀
氣候特點
張掖丹霞地貌區屬於典型的溫帶大陸性乾旱氣候,主要特徵為:
降水稀少:年均降水量僅約130毫米
蒸發量大:年蒸發量高達2000毫米以上
日照充足:年日照時數超過3000小時
溫差顯著:晝夜溫差和年溫差都較大
生態環境
儘管地處乾旱區,張掖丹霞地貌區仍擁有獨特的生態系統:
植物資源:生長有耐旱的沙生植物如駱駝刺、沙蒿等
動物資源:常見岩羊、狐狸、野兔等野生動物
微生物群落:特殊環境下形成的微生物礦物共生生態
科研價值
張掖丹霞地貌具有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
地質學研究:是研究白堊紀古環境的重要窗口
地貌學研究:丹霞地貌發育過程的典型代表
氣候變遷研究:記錄了西北乾旱區氣候變遷歷史
生態適應研究:極端環境下生物適應性研究的理想場所
文化意義
張掖丹霞地貌不僅是自然奇觀,也蘊含豐富的文化內涵:
絲路文化: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地理標誌
少數民族文化:裕固族等少數民族的傳統活動區域
藝術靈感:眾多藝術家創作的靈感來源
影視取景:多部影視作品的取景地
旅遊資訊
最佳旅遊時間
5月至10月是最佳觀賞期,尤以9-10月色彩最為鮮艷
開放時間
夏季(5月1日-10月31日):6:00-20:00冬季(11月1日-4月30日):7:00-19:00
交通方式
航空:可飛抵張掖甘州機場後轉乘汽車
鐵路:乘火車至張掖站後轉旅遊專線
公路:張掖市區有直達景區的旅遊專線車
門票信息
七彩丹霞景區:74元(含觀光車)
冰溝丹霞景區:60元(含觀光車)
聯票優惠:部分景區提供聯票優惠
保護現狀
張掖丹霞地貌作為珍貴的地質遺產,受到多重保護:
國家級地質公園:2005年被批准為國家地質公園
世界自然遺產:2010年作為"中國丹霞"組成部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國家5A級景區:2020年晉升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保護措施:實施遊客容量控制、設立保護區等
攝影技巧
拍攝張掖丹霞的專業建議:
最佳光線:日出後2小時和日落前2小時
拍攝角度:高處俯瞰最能表現氣勢
季節選擇:雨後色彩最為鮮艷
器材準備:廣角鏡頭和偏振鏡是必備裝備
構圖技巧:利用前景增加畫面層次感
注意事項
遊覽張掖丹霞需注意:
防曬保護:高原紫外線強烈,需做好防曬
補水防旱:氣候乾燥,隨時補充水分
保護環境:禁止採集岩石標本或刻畫
安全警示:遵守遊覽路線,勿進入未開放區域
氣候適應:注意晝夜溫差,準備適當衣物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