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
基本概念

血小板(Platelet)是血液中的一種微小細胞碎片,由骨髓中的巨核細胞(Megakaryocyte)產生。它們在止血和血栓形成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血小板無細胞核,呈圓盤狀,直徑約2-3微米,壽命約7-10天。
生理功能
止血作用
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參與止血。當血管受損時,血小板會迅速黏附於損傷處,聚集形成血小板栓子,暫時封閉傷口,防止血液流失。
凝血功能
血小板釋放多種凝血因子(如血小板因子3、ADP等),激活凝血級聯反應,促進纖維蛋白形成,加固血栓,完成止血過程。
修復血管
血小板分泌生長因子(如PDGF、TGF-β等),刺激血管內皮細胞和平滑肌細胞增殖,參與血管修復與再生。
生成與代謝
生成過程
血小板由骨髓中的巨核細胞產生。巨核細胞成熟後,胞質分裂形成大量血小板,釋放入血液循環。
壽命與清除
血小板平均壽命為7-10天。衰老的血小板主要被脾臟和肝臟的巨噬細胞吞噬清除。
正常值範圍
健康成人的血小板正常值為(100-300)×10⁹/L(即每微升血液10萬-30萬個)。
血小板減少症:低於100×10⁹/L,可能導致出血傾向。
血小板增多症:高於400×10⁹/L,可能增加血栓風險。
相關疾病
血小板減少症
病因包括骨髓生成不足(如再生障礙性貧血)、血小板破壞過多(如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ITP)或脾功能亢進。症狀表現為皮膚瘀斑、鼻出血、牙齦出血等。
血小板增多症
分為原發性(如骨髓增殖性腫瘤)和繼發性(如感染、缺鐵性貧血)。可能導致血栓形成或出血異常。
血小板功能異常
如遺傳性血小板無力症(Glanzmann病),血小板數量正常但功能缺陷,表現為出血傾向。
臨床意義
輸血治療
血小板低下或功能異常患者可接受血小板輸注,常用於大手術前、化療後或大出血搶救。
藥物影響
抗血小板藥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用於預防血栓形成。
促血小板生成藥物:如TPO(血小板生成素),用於治療血小板減少症。
研究進展
近年來,科學家發現血小板不僅參與止血,還與炎症、腫瘤轉移、免疫調節等過程相關。例如,腫瘤細胞可能激活血小板,幫助其逃避免疫系統並促進轉移。
注意事項
血小板計數異常需結合其他檢查(如骨髓穿刺)明確病因。
服用抗血小板藥物者應定期監測出血風險。
以上內容綜合自百度百科及醫學資料,供參考。具體診療請遵醫囑。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