疝氣
疝氣概述

疝氣(Hernia),又稱「小腸氣」,是指人體內的器官或組織(如腸道、脂肪等)通過先天或後天形成的薄弱點、缺損或孔隙,脫離正常位置進入另一部位的疾病。常見於腹部,尤其是腹股溝區域,但也可能發生於其他部位。
疝氣的類型
根據發生部位的不同,疝氣可分為以下幾種主要類型:
2.1 腹股溝疝(Inguinal Hernia)
最常見的疝氣類型,佔所有疝氣的70%-75%。
多見於男性,因腹股溝管結構較薄弱,腸道或脂肪組織可能由此突出。
分為斜疝(間接疝)和直疝(直接疝)。
2.2 股疝(Femoral Hernia)
較少見,多發生於女性,尤其是多次妊娠者。
疝囊經股管突出,位於腹股溝韌帶下方。
容易發生嵌頓(組織卡住無法回納),需及時治療。
2.3 臍疝(Umbilical Hernia)
發生於肚臍周圍,常見於嬰兒(因臍環未完全閉合)和肥胖成年人或孕婦(腹壓增高導致)。
多數嬰兒臍疝會隨年齡增長自癒,成人則可能需要手術。
2.4 切口疝(Incisional Hernia)
發生於手術切口處,因傷口癒合不良或感染導致腹壁薄弱。
常見於腹部手術後,尤其是肥胖或免疫力低下者。
2.5 其他罕見疝氣
膈疝(Hiatal Hernia):胃部部分通過膈肌進入胸腔,可能引起胃酸逆流。
閉孔疝(Obturator Hernia):罕見,多見於瘦弱老年女性,易誤診。
疝氣的病因
疝氣的發生通常與以下因素有關:
先天性因素:腹壁發育不全(如嬰兒臍疝、腹股溝疝)。
腹壓增高:長期咳嗽、便秘、搬重物、肥胖、懷孕等。
組織退化:年齡增長導致肌肉和筋膜強度下降。
手術或創傷:腹部手術後切口癒合不良。
疝氣的症狀
疝氣的症狀因類型和嚴重程度而異,常見表現包括:
腫塊或隆起:站立、咳嗽或用力時明顯,平躺時可能消失。
疼痛或不適:初期可能僅有輕微脹痛,嚴重時可能劇痛。
嵌頓疝(緊急情況):
腫塊無法回納,伴隨劇痛、嘔吐、腸梗阻症狀。
若不及時處理,可能導致組織壞死,危及生命。
疝氣的診斷
醫生通常通過以下方式診斷疝氣:
病史與體格檢查:觀察腫塊是否隨體位變化,觸診判斷疝囊位置。
影像學檢查:
超聲波(Ultrasound):適用於腹股溝疝、臍疝。
電腦斷層掃描(CT):評估複雜疝氣或術前規劃。
磁力共振成像(MRI):用於運動員腹股溝疼痛的鑑別診斷。
疝氣的治療
疝氣的治療方式取決於類型、症狀嚴重程度及患者健康狀況。
6.1 保守治療
適用於輕症或不宜手術者(如高齡、嚴重疾病患者)。
疝氣帶(Truss):暫時支托疝囊,但無法根治,長期使用可能導致皮膚損傷。
生活方式調整:減輕腹壓(如控制咳嗽、避免提重物)。
6.2 手術治療
傳統開放式疝修補術:
直接縫合缺損,適用於小型疝氣。
復發率較高,恢復時間較長。
無張力疝修補術(Mesh Repair):
使用人工網片加強腹壁,降低復發率(<5%)。
目前最常見的手術方式。
腹腔鏡疝修補術(Laparoscopic Repair):
微創手術,傷口小、恢復快,適用於雙側疝或復發疝。
疝氣的預防
避免腹壓增高:控制體重、治療慢性咳嗽、預防便秘。
強化腹肌:適度運動(如游泳、核心訓練)。
正確搬運重物:避免突然用力,使用腿部力量而非腰部。
疝氣的併發症
若未及時治療,可能導致:
嵌頓疝:組織卡壓,血液供應受阻,可能壞死。
腸梗阻:腸道阻塞,引發嘔吐、腹脹。
感染:疝囊內腸道穿孔,導致腹膜炎。
總結
疝氣是常見但不可輕視的疾病,多數需手術治療。早期發現並就醫可避免嚴重併發症。若有疑似症狀,應儘快諮詢醫生評估治療方案。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