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達百科  > 所屬分類  >  百科   
[0]

白癡(1998年拉爾斯·馮·特裡厄導演電影)

目錄

電影概述

白癡(1998年拉爾斯·馮·特裡厄導演電影)白癡(1998年拉爾斯·馮·特裡厄導演電影)

《白癡》(丹麥語:Idioterne)是丹麥著名導演拉爾斯·馮·特裡厄於1998年執導的劇情長片,這部作品是特裡厄「金心三部曲」(The Golden Heart Trilogy)的第二部,前作為《破浪而出》,後續為《在黑暗中漫舞》。電影採用「道格瑪95」電影宣言的拍攝手法,以其極具爭議性的主題和粗糙真實的影像風格在國際影壇引起廣泛討論。


劇情簡介

故事圍繞一群假裝智力障礙的年輕人展開,他們試圖通過這種方式逃離社會規範的束縛,探索真實的自我。女主角凱倫在喪子後加入這個群體,逐漸被他們的「白癡」行為所吸引。隨著劇情發展,這個群體的行為越來越極端,最終導致成員間的關係破裂。電影以偽紀錄片形式呈現,探討了社會邊緣人、常規與非常規行為之間的界線等深刻主題。


製作背景

創作靈感

拉爾斯·馮·特裡厄受到俄國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同名小說的啟發,但將故事背景轉移到當代丹麥社會。導演試圖通過這部電影挑戰中產階級的價值觀和社會對「正常」的定義。

道格瑪95運動

作為道格瑪95運動的早期作品之一,《白癡》嚴格遵循了該運動的十條規則,包括必須使用手持攝影機、禁止特殊打光、禁止表面化動作(如謀殺、武器等)、禁止時空變換等。這些限制創造出獨特的真實感和即興風格。


主要角色

  • 凱倫(Bodil Jørgensen飾):剛失去孩子的悲痛母親,被「白癡」群體吸引

  • 斯圖克(Jens Albinus飾):群體的領袖,提出假裝智障的概念

  • 阿克塞爾(Knud Romer Jørgensen飾):群體成員之一,逐漸質疑他們的行為

  • 蘇珊妮(Anne-Grethe Bjarup Riis飾):斯圖克的女友,忠實追隨者


電影風格與技術

拍攝手法

全片採用16毫米膠片手持攝影機拍攝,畫面粗糙晃動,刻意營造紀錄片式的真實感。導演放棄傳統的電影美學,追求即興表演和自然光線。

敘事結構

電影採用線性敘事,但穿插偽紀錄片式的採訪片段,讓角色直接對鏡頭講述他們的經歷和感受,打破第四面牆。


主題探討

社會規範與自由

電影核心在於質疑社會對「正常」的定義,探討個體在擺脫社會期望後可能獲得的自由,以及這種自由的代價。

真實與偽裝

通過角色假裝智障的行為,電影深入探討了身份認同、表演與真實自我之間的複雜關係。

群體動力學

展現了一個反文化群體如何形成內部權力結構,最終重現他們試圖逃離的社會規範。


爭議與評價

公開放映反應

《白癡》在1998年坎城影展首映時引發強烈兩極反應,部分觀眾被其露骨的性愛場面和挑釁性主題所震驚,中途離場。

道德爭議

電影因描繪健全人假裝智障(包括在公共場合的冒犯行為)而受到批評,被指責剝削和侮辱真正的智障人士。

專業評價

儘管爭議不斷,許多影評人讚賞電影的勇氣和原創性,認為其成功挑戰了觀眾的舒適區。在爛番茄網站上獲得71%的新鮮度。


獎項與榮譽

  • 1998年坎城影展:正式競賽單元入選

  • 1998年歐洲電影獎:最佳攝影提名(Jens Schlosser)

  • 1999年丹麥影評人獎:最佳丹麥電影


導演闡述

拉爾斯·馮·特裡厄表示:「這不是關於智障人士的電影,而是關於我們所有人內心的白癡。我想展示當我們擺脫社會期望時會發生什麼——這既可能是解放,也可能是災難。」


文化影響

《白癡》成為道格瑪95運動的代表作之一,影響了許多獨立電影人。其極端的真實美學和道德模糊性為當代歐洲藝術電影樹立了新標準。電影中群體假裝智障的概念後來被多部作品引用或戲仿。


家庭媒體發行

電影於1999年發行DVD,2015年推出藍光修復版,包含導演評論音軌和製作特輯等額外內容。由於其爭議性,某些地區的版本經過輕微剪輯。

附件列表


0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上一篇 瘧疾    下一篇 白血病

標簽

暫無標簽

同義詞

暫無同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