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達百科  > 所屬分類  >  百科   
[0]

白血病

目錄

概述

白血病白血病

白血病(Leukemia)是一類造血幹細胞的惡性克隆性疾病,又稱「血癌」。其特徵是骨髓中異常的白血病細胞大量增殖並積聚,抑制正常造血功能,同時可浸潤其他器官和組織。白血病是全球範圍內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發病率約為3-5/10萬人口。


分類

按病程急緩分類

  • 急性白血病:病情發展迅速,自然病程僅數月

  • 慢性白血病:病情發展緩慢,自然病程可達數年

按細胞類型分類

  • 髓系白血病( myeloid leukemia)

  • 淋巴細胞白血病(lymphocytic leukemia)

主要臨床類型

  1. 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

  2. 急性髓細胞白血病(AML)

  3. 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CLL)

  4. 慢性髓細胞白血病(CML)

  5. 其他少見類型:如毛細胞白血病、幼淋巴細胞白血病等


病因與發病機制

已知危險因素

  • 放射線暴露:如原子彈爆炸倖存者白血病發病率明顯增高

  • 化學物質:苯及其衍生物、烷化劑等

  • 病毒:如HTLV-1病毒與成人T細胞白血病相關

  • 遺傳因素:某些遺傳性疾病(如Down綜合徵)患者白血病發病率高

  • 其他血液病: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徵、骨髓增殖性腫瘤等可能轉化為白血病

分子機制

  • 染色體易位(如費城染色體t(9;22))

  • 原癌基因激活

  • 抑癌基因失活

  • 表觀遺傳學改變


臨床表現

骨髓功能受抑症狀

  • 貧血:面色蒼白、乏力、心悸等

  • 出血:皮膚瘀點瘀斑、鼻出血、牙齦出血等

  • 感染:發熱,常見口腔炎、肺炎等

白血病細胞浸潤症狀

  • 肝脾淋巴結腫大

  • 骨關節疼痛(尤其兒童ALL)

  • 中樞神經系統浸潤:頭痛、嘔吐、顱神經麻痹等

  • 皮膚浸潤:白血病皮膚病變

  • 睾丸浸潤:無痛性腫大


診斷

實驗室檢查

  • 血常規:白細胞計數增高或減少,可見原始幼稚細胞

  • 骨髓穿刺:確診主要依據,骨髓象中原始細胞≥20%

  • 細胞化學染色:協助鑑別細胞類型

  • 免疫分型:通過流式細胞術確定白血病細胞表面標記

  • 細胞遺傳學和分子生物學檢查:檢測染色體異常和基因改變

其他檢查

  • 腰椎穿刺(評估中樞神經系統是否受累)

  • 影像學檢查(評估髓外病變)


治療

化學治療

  • 急性白血病:誘導緩解、鞏固強化、維持治療三階段

  • 慢性白血病:根據分期選擇治療時機和方案

靶向治療

  • 酪氨酸激酶抑制劑(如伊馬替尼治療CML)

  • 單克隆抗體

  • 其他小分子靶向藥物

造血幹細胞移植

  • 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可能治癒部分白血病)

  • 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

支持治療

  • 成分輸血

  • 抗感染治療

  • 造血生長因子

  • 對症處理化療副作用


預後

預後因素包括:

  • 年齡

  • 白血病類型

  • 細胞遺傳學和分子生物學特徵

  • 對治療的反應

  • 是否有合併症

近年來,隨著治療方法的改進,部分類型白血病的治癒率已顯著提高,如兒童ALL的5年生存率可達80%以上,CML的10年生存率也可達80-90%。


預防

由於白血病確切病因尚未完全明確,目前尚無特效預防方法。建議:

  • 避免接觸已知致病因素(如苯、放射線等)

  • 合理使用可能致白血病的藥物(如烷化劑)

  • 高危人群定期體檢


研究進展

目前研究熱點包括:

  • 新的靶向藥物開發

  • 免疫治療(如CAR-T細胞療法)

  • 表觀遺傳學治療

  • 微小殘留病監測技術

  • 個體化精準治療策略

概述

白血病白血病

白血病(Leukemia)是一類造血幹細胞的惡性克隆性疾病,又稱「血癌」。其特徵是骨髓中異常的白血球大量增殖並積聚,抑制正常造血功能,同時可能浸潤其他器官和組織。白血病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兩大類,根據病變細胞類型又可分為淋巴細胞性和髓細胞性白血病。


病因與發病機制

白血病的確切病因尚未完全明確,但已知以下因素與其發病密切相關:

  1. 遺傳因素:某些染色體異常(如費城染色體)與白血病發生有關

  2. 放射線暴露:高劑量輻射可增加患病風險

  3. 化學物質:苯及其衍生物、某些化療藥物有致白血病作用

  4. 病毒感染:如人類T細胞白血病病毒(HTLV-1)

  5. 免疫因素:免疫功能異常可能參與發病過程

  6. 其他血液病: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徵等可能進展為白血病


分類與類型

按病程分類

  • 急性白血病

    • 病情發展迅速

    • 骨髓和外周血中主要為原始細胞

    • 包括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和急性髓細胞白血病(AML)

  • 慢性白血病

    • 病程較長

    • 骨髓和外周血中主要為較成熟細胞

    • 包括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CLL)和慢性髓細胞白血病(CML)

按細胞類型分類

  1. 淋巴細胞性白血病

    • 起源於淋巴系前體細胞

    • 包括ALL和CLL

  2. 髓細胞性白血病

    • 起源於髓系前體細胞

    • 包括AML和CML


臨床表現

急性白血病常見症狀

  • 貧血相關症狀:蒼白、乏力、心悸、氣短

  • 出血傾向:皮膚瘀點瘀斑、鼻出血、牙齦出血

  • 感染發熱:因正常白血球減少導致反覆感染

  • 器官浸潤:肝脾淋巴結腫大、骨關節疼痛

  • 中樞神經系統症狀:頭痛、嘔吐(白血病細胞浸潤中樞神經)

慢性白血病常見症狀

  • 早期可能無症狀

  • 逐漸出現乏力、消瘦、盜汗

  • 脾臟明顯腫大

  • 晚期可能轉化為急性變


診斷方法

  1. 血液檢查

    • 全血細胞計數

    • 外周血塗片檢查

  2. 骨髓檢查

    • 骨髓穿刺

    • 骨髓活檢

  3. 細胞化學染色

    • 用於鑑別不同類型白血病

  4. 免疫分型

    • 通過流式細胞術確定白血病細胞表面標記

  5. 細胞遺傳學檢查

    • 檢測染色體異常

  6. 分子生物學檢查

    • 檢測特定基因突變或融合基因


治療方法

化學治療

  • 主要治療手段

  • 分為誘導緩解治療和緩解後治療

  • 常用藥物包括阿糖胞苷、柔紅黴素等

放射治療

  • 用於特定情況如中樞神經系統預防性照射

  • 緩解局部症狀如骨痛

標靶治療

  • 針對特定分子異常的治療

  • 如伊馬替尼用於費城染色體陽性白血病

造血幹細胞移植

  • 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可能治癒某些類型白血病

  • 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用於特定病例

支持治療

  • 成分輸血

  • 抗感染治療

  • 造血生長因子應用


預後與生存率

白血病預後差異較大,取決於:

  • 白血病類型

  • 患者年齡

  • 遺傳學異常

  • 對治療的反應

近年來,隨著治療方法的進步,某些類型白血病的治癒率已顯著提高:

  • 兒童ALL治癒率可達80%以上

  • AML年輕患者長期生存率約40-50%

  • CML患者10年生存率可達85-90%


預防與注意事項

雖然白血病不能完全預防,但可採取以下措施降低風險:

  1. 避免接觸苯等有害化學物質

  2. 避免不必要的放射線暴露

  3. 戒煙

  4.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5. 有家族史者定期體檢

對於已確診患者,應注意:

  • 嚴格遵循醫囑治療

  • 預防感染

  • 保持口腔衛生

  • 避免劇烈運動以防出血

  • 定期複查


研究進展

近年來白血病研究領域的重要進展包括:

  • 新型標靶藥物開發

  • CAR-T細胞免疫治療

  • 表觀遺傳學治療

  • 微小殘留病檢測技術

  • 個體化治療策略

這些新進展為白血病患者帶來了更多治療選擇和希望。

附件列表


0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標簽

暫無標簽

同義詞

暫無同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