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達百科  > 所屬分類  >  百科   
[0]

杜魯門主義

目錄

定義與背景

杜魯門主義杜魯門主義

杜魯門主義(Truman Doctrine)是美國總統哈里·杜魯門(Harry S. Truman)於1947年3月12日在國會演說中提出的一項外交政策,旨在遏制共產主義的擴張,並提供經濟和軍事援助給受到共產主義威脅的國家。這一主義標誌著冷戰的正式開始,成為美國對蘇聯及其盟友實施「圍堵政策(Containment Policy)」的核心策略。


歷史背景

2.1 二戰後的國際局勢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歐洲經濟瀕臨崩潰,許多國家面臨政治動盪。蘇聯趁機在東歐擴張勢力,扶植親共政權,例如在波蘭、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地建立社會主義政府。美國擔心共產主義的蔓延會威脅西方民主國家的安全。

2.2 希臘與土耳其危機

1947年,希臘爆發內戰,共產主義游擊隊試圖推翻親西方的政府;同時,土耳其也面臨蘇聯的軍事壓力,蘇聯要求控制黑海海峽。英國因財政困難,宣布無法繼續援助希臘和土耳其,美國因此決定介入,以防止這兩國落入共產主義陣營。


杜魯門的國會演說

1947年3月12日,杜魯門在國會發表重要演說,強調:

  • 世界分為「自由民主」與「極權共產」兩種生活方式。

  • 美國有責任援助自由國家抵抗共產主義的侵略。

  • 請求國會批准4億美元的援助,用於支持希臘和土耳其的政府。

這項演說被視為美國冷戰政策的正式宣言。


主要內容與政策影響

4.1 經濟與軍事援助

杜魯門主義的核心是透過經濟和軍事援助,幫助受共產主義威脅的國家穩定政局,例如:

  • 提供資金、武器和顧問支援希臘政府鎮壓共產黨游擊隊。

  • 協助土耳其強化國防,抵禦蘇聯的擴張壓力。

4.2 圍堵政策的確立

杜魯門主義成為美國「圍堵政策」的基礎,後續的馬歇爾計劃(歐洲復興計劃)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的成立,都是這一戰略的延伸。

4.3 冷戰的加劇

杜魯門主義使美蘇關係徹底破裂,雙方進入長期對抗,並在全球範圍內展開代理人戰爭(如韓戰、越戰)。


評價與爭議

5.1 正面影響

  • 成功阻止希臘和土耳其落入共產主義陣營。

  • 強化西方聯盟,奠定北約的基礎。

  • 促進歐洲經濟復甦(透過馬歇爾計劃)。

5.2 負面批評

  • 被指干涉他國內政,加劇冷戰緊張局勢。

  • 部分國家接受援助後仍未能建立穩定民主制度。

  • 導致美國長期介入海外衝突,如越戰。


結論

杜魯門主義是冷戰時期美國外交政策的轉折點,確立了圍堵共產主義的戰略方針,影響了戰後數十年的國際格局。儘管存在爭議,但其在阻止蘇聯擴張和維護西方民主價值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

附件列表


0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上一篇 木糖醇    下一篇 枇杷(水果)

標簽

暫無標簽

同義詞

暫無同義詞